•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 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原创成果和技术的诞生地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理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专访|蒋星达: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image.png


从西北大学,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到南方科技大学......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在坚持中蜕变成长。他说:”选择读博是我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今天,这位来自地空系的博士研究生将以自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读博心路历程。


懵懵懂懂走上科研路


去西北大学上本科之前,我并不知道“科研”意味着什么。高考填报志愿,我选择了最直观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当时想着,“本科毕业就能去油田里挖石油了!”然而,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重新塑造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原来石油开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就继续读研深造吧!


与中科大的邂逅来自于一个巧合。大三暑假,中科大去西安进行研究生提前面试,我同物理系的同学一起去听宣讲会。当时,我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地质方向,因缘际会,约好的大巴车没有来,我只能陪着物理系的同学一起待到下午面试。他们说:“你等着也是等着,好像有个地空学院,你去面试一下吧。”我懵懵懂懂地去了,机缘巧合被提前录取了。于是,我在中科大开启了我的地球物理硕士生涯。


我和我的导师


与张伟老师的相遇完全出于偶然。当我确定到中科大读研时,偏向理论研究的中科大难以找到与我工科基础相似的老师。在中科大教师名录中寻了一圈,大部分老师方向并不合适。此时,中科大一位教授看到我的简历后推荐了张老师,“他是做勘探研究方向的,与你的背景很相近,可以尝试去联系一下”。然而,对张老师的并没有什么了解,带着些许疑虑与胆怯,我拨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寥寥几分钟,我们简单交谈了研究方向,当时心里想着:“就是他了!”。在确定张老师为我的导师后,我不紧不慢地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做准备。直到硕士开学,我终于见到了我的恩师张老师。


蒋星达2.jpg

蒋星达与导师张伟


“不理想”的科研之路


“噩梦”的开端。地球物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视数理基础的理学交叉学科,研一转专业的我根本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正演、反演、模型、matlab......这些名词啥都没听过,看到周围同学全部对答如流,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与无助。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基础太差,不知道看哪本书,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再加上本科“学习”到硕士“研究”性质的转变,我一直没回过味来。所以,我萌生了硕士草草毕业,转行寻找工作的念头。


奋力一“博”


张老师是一位非常nice的老师,性格平和、和蔼可亲,对人总是笑盈盈的。在入学不久后,我对张老师说出我的疑惑,并提到决定硕士毕业直接去工作,张老师并没有反对,“年轻人,有想法,这是好的。”张老师一边指导我专业学习,也一边开导我。“很多东西并没有那么难,只要肯学,肯定能接受”“熟能生巧”“你现在的能力只要好好思考,肯定能弄懂”......张老师对学生地要求并不苛责,就算有时我们没有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张老师也会第一时间帮我们分析缘由,绝不责备。


硕士快毕业时,我突然有一种挫败感。难道我真的就被“科研”打败了?很多东西我还没有弄懂,就这样草草选择就业吗?我是不是一生都没有“反抗”的机会了?毕业前思来想去,最终我决定“对抗命运”,读博,继续深造!我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证明我能行;也要做一些东西出来,留下点我的“痕迹”。张老师很理解我的想法,并积极地帮我出谋划策。最终,我来到了南科大,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博士课题研究。


博士新篇章


来南科大第一天,我就想好了博士生涯应该怎么过。我认为博士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科研,更要积攒人生经验。既要打好科研基础,更要领略社会风情;既要在国内参加会议,博采众长,又要找机会去国外看看,站上国际舞台。


攻读博士期间,除了学习外,我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包括有2018年汶川十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CGU、2019年第六届青年地学论坛、2020年AGU、2020年SEG第二届井孔地球物理研讨会、2020年CGU、2021年SEG年会等,充分领略了国内外众家之所长。除此之外,我还申请到去澳洲国立大学(ANU)做一年访问学生的机会,不过最终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去成。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科学巨擘的神采奕奕,说起自己的成果滔滔不绝,甚是令人羡慕。那一刻,我也想成为站上讲台的人!


然而,科研不仅仅是做报告,在我心中,科研应该是窥视真理、解决实际问题。NO paper machine! 因此,当我决定读博的那一刻起,我就坚定想法,不仅要想,更要实实在在地做。我对石油勘探中的微地震监测有浓厚的兴趣,2016年参加CGU年会时,我在台上作报告引起盘锦物探院一位退休高工的注意,经过攀谈,我俩一拍即合,决定去生产一线看看,了解微地震监测的具体工程是怎么做的,借此机会思索实际的科学问题到底在哪。最终,我在2017年3-5月度过了黄沙漫天的东北岁月。


image.png


这次实习使我受益颇深。学不如看,看不如验。剩下的科研就是面对问题,查阅文献,和导师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推导,编写程序,测试验证,解决问题,撰写文章,和审稿人反复battle,最终形成论文发表。这个过程有迹可循,却又虚无缥缈。看得见,抓不着。有时候一周没进展,有时候一个梦境解决所有问题。Exciting! 总结下来,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我本人是一个“好动”分子,闲不下来。博士前两年,我参加了很多活动,担任第一届地空系研究生会主席,参加“光棍节”辩论赛、“毅行”徒步、爬山、羽毛球、马拉松。参加马拉松是我硕士期间养成的习惯,也是我最喜欢的运动。体验的不仅仅是参赛时的人山人海,更有平常训练时的孤独寂寞。拷问内心、宣泄压力,马拉松使我能够更好地认清自我。现在由于疫情原因马拉松很难再举办了,对我来说是一大遗憾。如果有机会,我仍然会向个人的半马PB去努力。


图片

研究生会主席聘书


图片

“光棍节”辩论赛


图片

第一届“地空杯”羽毛球


整个南科大旅程总结下来,就是志趣作舟、务实科研。因为当初我已经规划好了整个博士生涯,所以面对意外,我也能积极的化解。相比硕士生涯,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方向,知道如何努力,也知道如何面对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心里很踏实,做事也很踏实。我觉得社会万事万物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你努力了、付出了,早晚会有回报。投机取巧只能忽悠一时,并非长久之计。

image.png


博士毕业只是社会生活的开端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这人有点“笨”,喜欢动手,不喜欢动脑。从初中开始,我就是比较“勤奋”,来得早,走得晚。高中午休时间偷偷在教室学习,本科四年雷打不动上自习到21:45,硕士期间坚持在操场上跑马拉松,博士生涯过年只回家过一次。但是我缺乏动脑,很多“辛苦”流于形式。这一点,我要继续向我的导师张伟老师学习。每天保持旺盛的科研精力,到目前为止,张老师依然每天保持超过15小时的高强度科研,节假日无休!动手动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颇深。我从张老师身上学到的非常有用的一点就是控制情绪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恋一下!)总之,遇到张老师是一生最大的幸运!改变人生,创造理想!


回想起来,在南科大遇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同学和老师,羽毛球、网球、跑步…各种运动使我结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小伙伴。他们目标明确,团结奋进,却又坚持自我,博学笃行。总结下来,我非常庆幸来到南科大。我实现了当初来南科大的目标,也感谢南科大给我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未来的我在社会上继续学习,踏踏实实,去收获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