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理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专访 | 杨立春:积极生活,努力进取

微信图片_20220708161822.png


从迷茫到坚定、从户外“小白”到户外“达人”、从“社恐”到“社牛”......他在挑战中蜕变、在实践中成长。杨立春笑着说:“遇见南科大地空系是我的幸运。”


约稿之初,杨立春略显犹豫,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硕士三年充实却平淡。思考片刻后,他表示:“在浩瀚星河中,星星有亮有暗,我只是一颗默默发光的星星。”今天,他以自述的方式,将他的南科故事娓娓道来......


封面.jpg


初识地空系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学长学姐的介绍下,我知道了深圳有一所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恰逢夏令营申请季,我便报名了包括南科大在内的多所学校的夏令营。那是201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尽管天气炎热,但南科大优美的环境深深吸引了我,校园内郁郁葱葱、流水潺潺。在见面会上,教授们的演讲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有幸与地空系的几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地空系的科研氛围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坚定了来南科大攻读硕士的想法。后来,我以总成绩第一的排名考入了南科大。


微信图片_20220628161354.jpg

2018年南科大地空系夏令营


在挑战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记得初入南科大的时候,导师杨迪琨问了我两个问题,给了我灵魂一击:“未来是工作还是读博”“想做哪个方面的研究”,我已经不记得我当时给出的答案了,但毫无疑问,问题的答案是随着时间与实践不断变化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要让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后悔:如果当时走另外一条路就更好了。


2020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jpg

参与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


在南科大的科研生活总体上还是顺利的,地空系和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杨老师悉心指导,使我从一个“小白”逐渐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在硕士期间参加,我曾参加过几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极大地增长了我的视野。记得2020年第一次参加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也是第一次做口头报告,我非常紧张,反复进行练习。令我惊喜的是,在我做报告过程中,听众对我的报告很感兴趣,有很多人拍照记录我的ppt,提问也非常热烈。在报告结束后,还有老师加我微信详细的询问了我演讲内容的相关细节,这使我觉得我的工作是受认可的、有意义的。杨老师经常会把他认为价值的会议信息发给我,鼓励我积极参会,仔细帮我修改ppt和海报,督促我提前做练习,让我面对会议更加从容。强烈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多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聆听业界权威学者的报告、跟踪前沿研究方向,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演讲水平。


微信图片_202206281613541.jpg

参与长春第十五届国际地球电磁学研讨会


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在野外进行。野外工作非常艰苦,当然了,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爬山、涉水、穿越齐人高的草丛是常态,还会遇到风吹日晒雨淋等各种天气,为了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每天安排的工作量都比较饱和,这对体力耐力都是比较大的考验。然而,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一方面是采集良好的数据是科研产出十分关键的环节;另一方面,有小伙伴的帮助、鼓励,没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鲜有人踏足的美景、有工作过程中的插科打诨......种种有趣而美好的工作小插曲,为繁重的野外工作增添了几分趣味。


微信图片_20220628173249.jpg

野外工作


在野外工作的前期准备与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到与陌生人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与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高效沟通技巧,比方说,在仪器布设过程中,我们曾遇到过老乡强烈反对将仪器布设在他们家附近的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耐心、仔细地向老乡解释我们工作的目的、所带来的益处,尽量取得他们的同意。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从一个“社恐”转变为“社牛”。


选择深耕

微信图片_202206281613543.jpg

杨立春与小伙伴


我一开始对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没有信心,准备在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就去就业,这一切源于我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而在进入课题组后,在师兄师姐们的指导下,我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开始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我遇到困难时和我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在有成果时对我进行鼓励、支持我参加会议交流科研进展......在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让我感到我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南科大有着一流的科研氛围和学习生活环境,地空系的老师们对于前沿研究的专注、对学生耐心、负责地指导,使我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一步锻炼我的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感谢三年来一路相伴的老师与小伙伴。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把握在南科大的时光,科研顺利,收获丰富的人生。



微信图片_202207081627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