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因聚而强,因“理”成长|理学院举办2022年“院长咖啡时间”师生座谈会活动

为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搭建学院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渠道,6月23日,理学院举办2022年“院长咖啡时间”师生座谈会活动。理学院各系、研究院的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代表与学院领导,各系、研究院负责老师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畅谈交流。


全景.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代理副校长、理学院院长杨学明,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物理系系主任何佳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理学院副院长张绪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陈晓非,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数学系系主任王晓明,化学系系主任郑智平,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系主任邵启满,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夏海平,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团委书记陆奇,教学工作部副部长叶飞,研究生院行政副院长唐瑜出席活动。活动由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蓝海主持。


座谈会现场

学生提问


座谈会上,同学们有备而来、畅所欲言,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学习方向、学院建设、未来规划等方面谈感受、提疑问,老师们分享经历感悟、传道授业解惑。“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基础研究工作,要如何保持研究兴趣,从而找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应如何提升自己,是专注于出成果、发文章,还是应该拓宽自己的道路”、“大学教育有什么用”、“物理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前沿课程”、“毕业后,我将成为一名教师,希望各位老师可以分享一下教学的经验”……面对同学们关切、期待以及困惑的问题,在场的老师一一给与了认真的回答,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现场氛围热烈而活跃。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138.jpg

杨学明、陈晓非为同学答疑



针对“如何坚持科研道路,找准研究方向”“研究生期间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提问,杨学明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科学实践经历,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兴趣是驱动人探索科学研究的动力。同学们应尽早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投入其中,打好基础。在维持兴趣的道路上,要建立自己在研究领域上能真正做出成绩的信心,这样科研道路才能越走越远。找兴趣、找方向,实际上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慢慢调整自己,找准自己想要的,在力所能及的领域深耕,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做出让人类感到幸福的工作,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他强调,年轻人刚开始进入课题组时,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所研究的方向上,否非就难以取得成功。这是他的导师张存浩院士曾经提出的要求,他铭记至今。


陈晓非结合培养学生的经历,谈体会。他指出,探索科研道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在跟着老师做科研的时候,可以感受下做最前沿的工作是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信心,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聊、没前景,坚定信心,努力把研究做成做透,就能够把研究做成国际前沿。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144.jpg

张绪穆、邵启满为同学答疑



张绪穆从自身求学经历出发,提出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他表示,同学们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日后科研道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在未来同学们会超越老师。他指出,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南科大各个院系都在举办各类型讲座,建议同学们去多听多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洞察力、创造力。


邵启满指出,做研究要有主动性。同学们要学会跳出老师的框架,自己去寻找课题,努力在自己的小领域中做到最好,否则研究科研道路难以走远。同时,在发表论文方面,他强调,文章的数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文章中能有被人认可的亮点。


微信图片_202206241514464.jpg

俞大鹏、郑智平为同学答疑



针对“大学教育有什么用”的提问,俞大鹏表示,大学四年是思想体系建设的过程,也是知识能力建立的过程,同学们应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对未来的认识与规划。他强调,生逢伟大时代,同学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要有过多的犹豫,跟着兴趣、感觉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从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将你所处的行业做精做强。


郑智平以就业为例谈大学教育。他指出,大学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在大学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会在无形之中被运用到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中。不仅如此,大学还是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素养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与受教育程度相关联,它体现在做事、处理事情的方方面面,也有助于大家得到更加全面的学习。


微信图片_202206241514463.jpg

何佳清、陆奇为同学答疑


针对“前沿课程设置”的提问,何佳清表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一直在探讨和努力,在完善现有课程内容,打造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更多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的课程。他指出,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如果同学们对于一些目前学院还没有开始的课程感兴趣,建议可以自学,这不仅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增加知识储备。当存在自学无法解决的内容,可以在学院寻找相关研究方面的教师进行请教与指导。


陆奇表示,为了服务青年成长、推动学校青年研究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近期,学校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针对同学们反应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校团委将会公布一批课题,邀请同学们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研究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等课题。


微信图片_202206241514462.jpg

夏海平、王晓明、唐瑜为同学答疑


针对“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的提问,夏海平表示,年轻教师要去多听多看学校里相关课程的名师课堂,特别是要去细致研究他们在上课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的表达,学习如何把握课堂。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重视在长期历练中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王晓明表示,数学系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一直在探索、推动本研一体化培养事项。


唐瑜表示,随着学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院将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改革。


微信图片_20220624153823.jpg

杨学明讲话


杨学明作总结讲话。南科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南科大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理学院经过五年的发展,成效明显,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今天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对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改善大有裨益。学院将仔细记录梳理,协同、督促各职能部门、各系拿出解决方案,及时反馈解决。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攀科学高峰,共同将理学院的发展推上新的高度。



学生感想:


数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天池表示,十分感谢各位老师能够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与同学们面对面讨论。老师们无不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各类问题,使我感受到理学院老师们对学生的关心,以及以学生为主、共建理学院的态度。


化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孟涵表示,有幸再次参与“院长咖啡时间”座谈会,在崭新的理学院大楼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体现理学院求真务实的风格。老师们对同学学业、生活、发展等问题一一回应,如沐春风。希望这个接地气的“院长咖啡时间”能长久办下去,变成学院特色,为学院师生造福。


物理系2019级本科生欧阳儒骏表示,在“咖啡时间”里,我们畅所欲言,没有一点思想包袱。面对同学们接踵而来的问题,教授们丝毫不觉繁琐,直面问题本身,耐心为我们进行解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