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重量级科研成果“井喷”!南科大化学系有一支“青年突击队”

3月初,中国化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名单出炉,全国只有4人入围,南科大化学系助理教授王杰赫然在列。而此时,距离他加盟南科大才不过半年有余。


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转变,找准研究的方向,并在一众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王杰老师说,这得益于南科大化学系为青年教师队伍营造的成长空间。过去一年,这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多次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重量级成果……用南科大化学系主任郑智平的话来说,“他们不是一个优秀,是个个优秀;不是一人爆发,是集体井喷”!


南科大化学系


青年教师科研成果“集体井喷”

2020年5月,南科大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团队应邀在《科学》杂志发表评述文章,讨论趋近绝对零度的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进展。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化学系助理教授杨天罡。2019年入职南科大的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多项重要成果登上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权威期刊。


杨天罡(中)


而在南科大化学系,像杨天罡一样在2020年收获颇丰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2020年8月,副教授王阳刚与合作团队在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自然-能源》发表;副教授何川在“构建杂原子手性中心”领域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和《ACS催化》;副教授舒伟在化学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助理教授贾铁争与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副教授段乐乐2020年发表实用新型专利一项,2021年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副教授叶青在化学知名学术期刊JACS发表重要学术成果,其关于铀硼环合成的工作被ChemEurJ接收……


贾铁争(后)


捷报纷至沓来,难怪化学系主任郑智平会说:“这些青年教师入职南科大都不久,最长的还不到4年,但他们不仅很快地适应了教学和科研双线作战的生活,而且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实现了群体的良性发展。”


“比学赶帮”才能“组团出道”

为什么南科大化学系的青年教师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入职时间最短的王杰最有感触。他说:“我们系里的老师有个微信群。一旦有人发表了论文,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就会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虽然我来的时间不长,但那个群里一直很热闹,这证明大家都不断有成果涌现。在这样的氛围下,谁还能懈怠?”


何川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当勤奋成为一种氛围,神奇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青年教师都提到了这一点——当身边都是优秀努力的同龄人,就会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磁场”。舒伟老师说,化学系所在的实验楼里,经常到晚上11点还是灯火通明,“看到大家都很拼,自己也就充满了干劲。”叶青老师则说,在这个集体中,他能感受到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同事之间你追我赶的劲头、披荆斩棘闯出一片新天地的豪情壮志……“所以这批青年教师能取得丰硕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叶青(左)


更重要的是,南科大鼓励青年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老师研究的领域存在差异,却形成了互补的良性交流。贾铁争老师就提到,自己的一项研究遇到瓶颈,得到了段乐乐老师的点拨,困难迎刃而解。“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大家碰到困惑都愿意跟同事们聊一聊,身边都是‘高人’,说不准什么时候‘高人’就能点拨你一下,让你茅塞顿开。”业务的探讨和互助,形成了“水涨船高”的良性循环,也让南科大化学系的青年教师们“组团出道”,集体井喷。


舒伟(中)


王阳刚(后排中)


“无形之手”保护“从容”成长

“看到同事成果不断,刚来不久的我真有点压力。但领导们告诉我,我们追求的不是发论文的数量,而是要做系统性的、创新性的研究。”这样的话给王杰的震动很大,他说,在南科大他感受到了“发展快”的激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不着急”的从容。而这份从容,是青年教师最需要的。


王杰(右一)


对于身后那双无形的“托举之手”,王阳刚老师也感同身受。他说:“南科大最令我惊喜的地方,是学校在政策层面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视。我们化学系在科研、招生、经费等政策制定方面十分透明,充分尊重年轻教师的意见,甚至在很多政策上还特别向年轻老师倾斜。这才让我们有机会迅速组建科研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郑智平(左)与学生交流


看到这样一支“青年突击队”在教学、科研一线异军突起,化学系主任郑智平最为欣慰。他说,“这些青年教师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首先是他们在加盟南科大之前,本身就很优秀,这决定了他们的底色;其次是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都有清晰的规划和追求;第三就是干劲足,互相带动,彼此学习,形成了一种集体向上的动力;最后就是情商高。这个‘情商’指的是他们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更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郑智平表示,最重要的是这群年轻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南科大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当他们认识到自己事业的发展与南科大的发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时候,这就形成了内在的驱动力。


郑智平表示,化学系青年教师的跨越式成长,是南科大乃至深圳爱才惜才、善于用才的一个缩影。深圳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吸引大批人才。“给科研人员‘松绑’是非常必要的,深圳要想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就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避免科研人员偏离初心、追热门,一味追求短平快。南科大化学系青年教师的成绩也说明,激发起科研人员内在的追求才能行稳致远。”郑智平说。


来源: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