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南科大物理系王克东团队在超导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王克东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副教授明方飞、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Hanno H. Weitering等合作,在超导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以“Superconductivity in a Hole-Doped Mott-Insulating Triangular Adatom Layer on a Silicon Surface”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图片1.png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Mott物理和超导电性之间关系的关注。由于强电子关联的存在,未掺杂的铜氧化物通常表现为反铁磁的Mott绝缘态。电子或空穴掺杂的引入可以使铜氧化物实现从Mott绝缘态到超导态的转变,并且具有远高于常规超导体的超导临界温度。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术界对铜氧化物的超导转变机制仍没有达成共识。组分、缺陷、掺杂等因素,使得对铜氧化物电子结构的解析变得困难重重。一个结构简单的、能通过掺杂实现超导转变的Mott绝缘材料,是研究超导转变机制的理想对象。


图片2.png

图1: (a)、(b)Si(111)表面的Sn结构示意图。(c)Sn的STM图像。

 图片3.png

图2: (a)Sn费米面附近表面态能带结构。(b)未掺杂状态的Sn的扫描隧道谱,显示了该体系的Mott绝缘态。(c)空穴掺杂的Sn的扫描隧道谱。(d)费米面附近的扫描隧道谱,低温下显示了明显的超导性质,其超导转变温度约为4.7K。(e)外加磁场对超导态的抑制。

 

Si(111)表面上可以制备仅包含三分之一层锡原子的Sn结构,该结构中每个锡原子与下面的硅原子形成三个饱和键,留下一个向上的半满的悬挂键。这种稀疏的吸附原子重构构成了一种反铁磁Mott绝缘体。采用重掺杂的p型Si(111)衬底可以对该体系进行空穴掺杂调制。掺杂导致的费米面附近出现准粒子峰(QPP)和范霍夫奇点(VHS)等现象,使我们确认该体系与铜氧化物高度相似。研究团队利用扫描隧道谱探测到该体系的超导现象,同时通过研究超导态随温度和磁场的变化关系,在该体系中观察到磁场诱发的超导涡旋。其超导临界温度为4.7±0.3K,高于锡体态的超导临界温度。由于电子关联产生的Mott态的存在会抑制s波配对通道,该体系可能属于非常规超导体。这一存在超导现象的简单体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Mott物理和超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南科大物理系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南科大物理系高级研究学者吴雪峰、明方飞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克东、明方飞、Hanno H. Weitering为论文通讯作者。

 

本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117001

 

 




供稿单位:物理系

通讯员:黄绮梦

编辑:程雯璟

主图设计: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