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深圳特区40年 | 杨学明院士:让大科学装置成为源头创新的“利器”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基因。历经40年,深圳的人工智能、5G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速。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深圳将如何勇立潮头,赓续奋进,谱写创新发展“新乐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杨学明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在高端仪器自主研发方面,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硬实力”。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深圳的大科学装置布局,促进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产业技术研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杨学明。新华网 俞欢摄


  “持续”投入高端仪器研发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亲手研制仪器、破解科学难题是杨学明在科研道路上的真实写照。在科学研究的生涯中,他利用自己研制的创新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他主持建成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大连相干光源”,是我国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由我国自主研发。“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灵敏地探测物质微观世界,助力科学技术发展。”他说。

  科学仪器的研发水平决定了基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杨学明表示,在实验科学领域,只有高精尖的仪器才能做更好的科学研究。目前我国一些高端科学仪器依赖进口,不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高端仪器,而且对科学前沿领域研究造成一定影响。

  他表示,国家近年来已采取很多措施鼓励科学仪器发展,但还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真正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硬实力”。


  “加码”大科学装置建设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源头创新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科技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圳意识到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2019年,深圳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深圳正在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布局“高精尖”实验室。深圳鹏城实验室初步建成“云脑”“云网”等四大科学装置;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提速,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

  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杨学明认为,随着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布局,一方面将会提升深圳的应用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城市创新能力跃升;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集群像“磁铁”一样,将吸引一大批前沿技术与科技人才,为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杨学明表示,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产业链匹配。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复合型科创人才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学明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方科技大学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有交叉融合的思路。在学科设置方面,不同的学科之间要设置一些交叉科学平台,真正发挥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设置交叉科学班,允许学生选多个学科专业,培养更适用于社会、科技、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需要多种知识、多个领域、多项技术来支撑,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交叉复合型的科研人才。”他举例,一个半导体的机器研发,需要20多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只靠单一研究领域的人才是不够的。

  在他看来,要培养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才能使科学仪器研制的效果最优。回忆第一次亲手做科学仪器,杨学明说,通过和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学习,设计出人生中第一张复杂仪器的设计图纸。研发过程中,要把所有工程方面的问题想清楚再去设计,这不仅需要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工程方面的知识。

  “基础研究的创新周期比较长,需要科研工作人员具备愿意‘坐冷板凳’的定力和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时不仅需要夯实基础,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杨学明说。


本文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