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南科大化学系张绪穆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简单酮高效、高选择性不对称还原胺化论文

近日,我校化学系讲座教授张绪穆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 IF = 13.858)上发表简单酮高效、高选择性不对称还原胺化论文。这一工作由张绪穆教授课题组博士后谭雪锋(第一作者)、硕士高爽、2014级本科生曾韦军、硕士辛衫共同完成。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副教授殷勤和化学系张绪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手性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中,手性胺的合成因此吸引了大量化学家的目光。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手性胺的不对称合成方法被报道,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之一是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

部分含手性胺的药物结构


过渡金属催化酮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主要涉及两个挑战:1)所用胺源以及生成的产物胺对过渡金属具有配位毒化作用,从而使得反应效率降低;2)原料酮直接还原这一竞争副反应。为了解决化学选择性和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使用芳胺为胺源,主要是因为芳胺能有效的与羰基化合物缩合生成稳定的亚胺;并且还原后生成的胺产物由于配位性相对较弱,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有限。但要想获得更有价值的手性伯胺,需要额外的脱保护步骤。需要指出的是,简单酮直接不对称还原胺化获得伯胺的报道尤其稀少,此前只有一例采用转移氢化的方法取得成功。


在张绪穆教授课题组工作中,采用钌作为金属源,便宜的醋酸铵作为胺源,在氢气作为还原剂的条件下,直接对简单烷基芳基酮进行了不对称还原胺化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手性伯胺,并且取得了高效、高选择性以及宽的底物范围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该工作使用的配体C3-TunePhos是由张教授课题组自己发明。

该反应的底物普适性


为了展示该反应的实用性,作者通过该方法克级规模合成了三种药物的关键手性中间体,分别为Tecalcet hydrochloride(治疗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盐酸西那卡塞(Cinacalcet,用于治疗进行透析的慢性肾病(CKD)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以及利凡斯的明(Rivastgmine,胆碱酯酶抑制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证明了该催化体系在药物合成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该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科技大学提供的经费支持以及深圳市科创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7b12898?journalCode=jacsat&quickLinkVolume=140&quickLinkPage=2024&selectedTab=citation&volume=140

 

供稿: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