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因聚而强,因“理”成长 | 今年的“院长咖啡时间”,都聊了啥?

4月25日,理学院2024年“院长咖啡时间”师生座谈交流活动在学习书坊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理学院院长俞书宏,理学院党委书记、校科研部部长、物理系系主任何佳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陈晓非,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科学与工程院院长俞大鹏,理学院副院长谭斌、许宗祥,化学系系主任郑智平、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系主任邵启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薛铮,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团委书记陆奇,研究生院行政副院长唐瑜等,与理学院30余名学生代表面对面互动交流,共话个人成长与校园生活。活动由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丁记峰主持。

活动现场

 

扎实基础,夯实原始创新能力,解决科研“真问题”

如何做好专业学习、提升科研技能,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硕士阶段迈向博士阶段,应该如何过渡”“要注重文章的质量还是数量”“硕士阶段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哪些能力”......座谈会上,关于科研能力、专业素养、找准方向等问题被多次提及。

俞书宏、陈晓非为同学答疑

俞书宏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学生培养的经历,分享自己的看法。从硕士到博士,意味着再出发,是一个华丽的身份转变,而“华丽”代表的是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标、更深层次的研究。他表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都是对博士生最基本的要求。同学们应深思熟虑、捋清目标思路,尽早罗列出自己的研究目标,并沿着目标方向坚定前行;要学会回头看,这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自查式、自省式的自我提升办法,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矫正方向,这样科研道路才能越走越远。做科研就是要敢于创新和挑战,博士阶段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要求太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恰当的长远目标,尽己所能,才能心想事成。

陈晓非表示,做科研就是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到博士阶段,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探索科研道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同学们在锁定方向后,要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碰撞出真正的火花。博士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肯坚持、多花时间去钻研,终会迎来柳暗花明。

俞大鹏表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从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是人生马拉松上的一个起跑点。一定要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也不要有过多的犹豫,跟着兴趣走,这都将支撑你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他鼓励同学们在学术上要独立创新、敢于开辟新道路,切忌盲目追求论文数量。

何佳清、俞大鹏为同学答疑

何佳清结合学生培养的经历,提出了兴趣、时间管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性。他表示,做科研要以兴趣为导向,他鼓励同学们要多跟导师、课题组伙伴交流,寻找兴趣点。要分清不同阶段的主业,本科是打基础的过程,应以学习为主;到研究生阶段,应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做科研上,学会时间管理,这是对从事科研的人最基本的要求。他强调,在学习和做科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培养自身的抗压能力,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邵启满表示,在科研的道路上,同学们不可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建议多与导师以及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对标相关领域做得最好的研究,耕耘好自己的小领域,将有利于同学们的长远发展。

学生提问

 

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国际交流

随着对外交流的全面恢复,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成为同学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国际交流的想法,俞书宏充分肯定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他鼓励同学们要多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访学活动,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素养,学院接下来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所的合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此外,学院一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学术分享,为师生创造更多聆听世界科学前沿声音的机会。

有学生提出希望有更多的院系交叉的活动机会。俞书宏表示,交叉学科是基础学科的未来发展特征与趋势,理学院作为学校基础学科教育与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接下来将规划组织院内的学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进一步的,再开展与兄弟院系的学术交流活动与科研合作,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

邵启满、陆奇为同学答疑

陆奇表示,南科大的书院制提供了多元化的氛围,书院的班级里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书院生活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交叉融合环境。此外,在校园的文化生活中,学校不仅有文体类的社团,还有许多科技类社团,不仅如此,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学工部和校团委将通过多途径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同学们。

 

提振信心,明晰方向

“我以后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现在应该怎么做”“能否先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就业和深造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何佳清表示,想要成为高校教师,除了科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同学们不妨先立起小目标,遵循着目标,脚踏实地前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郑智平、薛铮为同学答疑

针对在就业和深造之间摇摆不定的同学,郑智平表示,选择就业还是深造,这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关键在个人。他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自己总结的“四个圈”理论:擅长做什么、热爱做什么、对社会的作用、待遇如何,当这4点都能够交集在一起时,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薛铮表示,同学们应尽早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获得导师的支持。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也将进一步为同学们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同学们还关心这些问题......

有同学提出希望学院能提供一些独立讨论空间,许宗祥表示,目前,理学院大楼已经设置了一些公共讨论空间供同学们使用,此外,学院已在做相关方面的规划,请同学们耐心等待。

谭斌、许宗祥、唐瑜为同学答疑

针对博士名额的相关问题,唐瑜表示,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多元化,学校正在努力争取,申请获得更多的博士生名额。

俞书宏讲话

俞书宏对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学院将持续关注并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努力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为同学们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他指出,今年全国两会再次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理学院作为学校基础研究的排头兵,一直鼓励学院师生勇于开展“从0到1”的前瞻性研究,学院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有思想、敢挑战、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他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做好长远且合理的规划,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https://mp.weixin.qq.com/s/PO-LYb7YjRTAz9CKHlVn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