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科学大讲堂 | 李炘璘教授谈Van Allen辐射带电子离子动态变化

2024年1月4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李炘璘应邀做客理学院141期科学大讲堂,以“彻底搞清楚Van Allen辐射带电子离子动态变化--谈何容易”为题,与我校师生分享他在地球辐射带电子离子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讲座由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科研系副主任、教授刘凯军主持。

讲座现场

李炘璘从1958年Van Allen发现地球辐射带开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辐射带的内、外带结构和动态变化,并讨论了Van Allen Probes(范艾伦探针)和早期辐射带探测器取得的观测结果。他还分享了近期主持的两个立方星项目从立项、研制、测试、发射到在轨运行的历程,介绍了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详细讲解了分别搭载在两颗立方星上的电子质子通量测量仪器REPTile和REPTile-2的结构设计和测量原理,最后展示了两颗立方星的主要观测成果。

在讲座中,李炘璘通过一张从2012年到2015年的辐射带电子通量变化图,向在座听众提出两个问题,一是“Which period has more enhancement and loss of the electrons?”,二是“What is the actual loss of the electrons?”李炘璘指出,辐射带中电子通量的变化是一种“源(source)”与“汇(loss)”的平衡,而他的立方星电子和质子通量观测力求回答第二个问题。他进一步解释,利用他主持的立方星的粒子通量数据在地球全经纬图上的投影可以划分辐射带电子的捕获、准捕获和沉降三种状态,从而评估粒子的沉降损失。最后,李炘璘展示了高分辨率、多通道的REPTile-2得到的高精度辐射带电子通量图,分析说明了十分有趣的“Drift echo”事件。

在问答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测量仪器REPTile2的校准、卫星测试、数据传输等踊跃提问,李炘璘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讲座结束后,刘凯军为李炘璘颁发理学院科学大讲堂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