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 南科大科研团队高温超导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

  • 理学院物理系刘奇航课题组在自旋空间群预言的非常规磁振子研究中取得进展

  • “自由基不对称催化”的关键一步,南科大刘心元团队在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

  • 当金属邂逅轮烯,南科大夏海平团队Nature现化学之美

  • “无黏发电机”模拟实现!南科大林玉峰团队Nature发文揭示早期地球磁场产生机制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理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专访 | 夏亦宇:追随内心,脚踏实地,在更广阔的世界里逐梦

【编者按】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理学院2022届毕业生即将离开母校,迈向新的征程。在过去几年的青葱岁月里,他们有汗水、有笑声、有成长、有收获。临近毕业季,理学院对部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访,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弘扬榜样的力量,愿他们的故事启发更多学子砥砺奋进。近期,理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专访”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微信图片_20220613100902.png


采访当天,物理系2018级本科生夏亦宇正身处大洋彼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园里交流学习。去年9月,他凭借过硬的实力被南科大-麻省理工机械工程教育科研中心的项目选中,成为MIT本科生交换项目的9名幸运儿之一。2022年的毕业季,夏亦宇收获了康奈尔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个海外名校的升学offer,即将在世界优秀学府继续钻研深造。在这次跨洋连线中,夏亦宇娓娓讲述了大学四年里那些令他难忘的经历和故事。


结缘南科,走进物理学世界

“第一次正式认识南科大是在四年前,当时南科大的老师去我们学校开展招生宣讲”,夏亦宇回忆,当时他正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读高三。虽然这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夏亦宇从招生老师的口中了解到了南科大对本科生给予的多方面支持。大一不分专业、出国交流机会多、创新的高考录取模式等都让夏亦宇对南科大充满期待。而在正式成为南科大学子后,他更加庆幸于当初的选择。“在这里学习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不管是学校的环境还是科研环境和设备。第一年不选专业,这让我多了很多时间去选择,破除茫然。”


大一通识课和校园里一场场的讲座让夏亦宇接触到了科学的前沿,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之门。“大学物理课的最后几节课中,老师讲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也大受震撼,它们是如此神奇,反直觉,但又是我们世界的真实运作规律!之后,我又听了一些关于量子计算的讲座,认识到了这一颠覆性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当时就觉得,要是不系统地学习一下量子力学,认清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回想起大学四年学过的课,夏亦宇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最喜欢的三门课要数物理系卢海舟老师的量子输运、叶飞老师的高等量子力学和黄明远老师的电动力学。


得遇良师,发现科研兴趣

凭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踏实端正的学习态度,夏亦宇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到大四下学期仍以3.92的高绩点位列专业第一。夏亦宇的学术导师是物理系张立源教授,张老师在国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过研究工作经历,2019年,张立源实验证实了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Bertrand Halperin在1987年给出的关于三维电子气体系中量子霍尔效应的理论预测,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夏亦宇看来,张老师不仅学术水平高,更是一位低调谦逊、严谨踏实的科学家,“是他那种精神、态度让我想要跟着他学习。”


加入课题组以后,导师的支持、师兄师姐的帮助和指导让夏亦宇很快融入了进去,也得到了很多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他说:“来南科大读书后,经常听说学长们会去实验室。我才知道原来本科生也可以去实验室做科研的。”在导师张立源教授的指导下,夏亦宇开始寻找感兴趣的课题,并进入了介观物理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从材料剥离、转移到测量,师兄手把手地教他操作,他也不断学习、请教、钻研,慢慢也就熟悉了制备测量二维材料性质的一整套流程。“张老师对本科生不作太严的要求,但他会去了解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擅长什么,引导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可能也因为不给压力,我们反而能更自由更轻松地去学习和摸索,享受从科研小白到逐步入门的喜悦。”在张立源课题组一年多的时间里,夏亦宇逐渐培养起了对科研的兴趣,在他眼里,学习一些优美的理论,看着实验数据一个一个地跑,都是令人激动的事情,也激起了他继续深造,继续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决心。“没进实验室前,总觉得科研和普通人是有距离的,是要拥有超高智商的人才可以做的。但是逐步接触后,我发现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积累,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


641.jpg

夏亦宇在实验室工作的操作台



求知不止步,越努力越自信
到大三上学期,夏亦宇就已经早早修完了专业课学分,在与室友的一次聊天中他偶然得知了南科大机械系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的本科生学年交流项目。经过面试和审核,夏亦宇也真的被选上了,这让他激动不已。接下来一年的学习对夏亦宇来说影响深远,他不仅学习了更多更前沿的物理学知识和相关研究,也在MIT开放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中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思考和更清晰的规划。“MIT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的自我空间很多,比如有一门课会让我们用学到的技术去自己设计项目,模拟做科研的流程,一步步去实施,并把成果以规范的论文格式展现。这一套下来感觉科研能力被真正得到了锻炼。”

除了在专业学习上的拓展,校园里互帮互助的学习活动、身边同学阳光自信的面貌都在无形中对夏亦宇形成感染,让他有了更多的学习积淀,也更坚定了去海外升学深造的信心。



642.jpg

夏亦宇在MIT的校园里


谈到在申请海外升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夏亦宇也根据自身经历总结出了一些思路:“如果确定了想要出国留学,就一定要早做准备。可以提前了解申请程序、各项准备环节、海外政策等等。多去咨询学长学姐,拓宽信息渠道,也要有意识地去丰富自身经历,为履历加分。”对于申请升学中受到的帮助,夏亦宇也充满感恩:“我的师兄给了我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MIT也请教了很多博士生学习写文书,修改了几遍后我明显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提升。我也要感谢导师帮我写推荐信,张老师真的非常用心,会把我们每一个亮点、每件出彩的事迹都融入进去,是真的感觉他想把我们推荐给这些学校,让我们都有好的出路。”


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对科研的热忱,夏亦宇已斩获了多个世界名校的offer,并最终决定去康奈尔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学位。回望过去四年,他觉得自己从高中毕业时的蜷缩成长到了大学毕业时的舒展,变得更加能够追随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自信勇敢地做下去,他对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充满期许。


同学寄语:

人生有梦,各自精彩。

——李世超(夏亦宇同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高廷宇(夏亦宇学长)


导师寄语


643.png

物理系教授张立源


立鸿鹄志,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尽公益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