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理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专访 | 黄惟明:满腔热枕为科研 不负韶华


image.png


在生活中,他是自律阳光的羽毛球运动健将;

在学业上,他不断耕耘,砥砺前行,发表多篇论文;

毕业后他将在南科大担任科研助理,于科研之路继续探索;

他是理学院化学系硕士研究生黄惟明。


恩师指点迷津 结缘南科大


黄惟明前来南科大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初心,与导师郑智平教授对他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读研前的四年大学时光,他经历了系统性的科研训练,但并未真正意义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毕业前夕,他在工作和科研两个选择中难以抉择,既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也缺少些许对科研的方向感。


在一次前来南科大参观时,黄惟明机缘巧合地敲开了郑智平教授办公室的大门,将他的疑虑和困惑都一股脑地抛向了郑教授。幸运的是,郑教授非常有耐心地解答了他这名“不速之客”的所有问题。郑教授利用稀土团簇的合成与单晶结构的解析两个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什么是科研,科研需要什么”与“科研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真正打消了黄惟明的种种顾虑。升学之际,他如愿来到南科大跟随郑智平教授继续深造。


图片

郑智平教授指导黄惟明进行实验


漫漫科研求索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


自从决定走科研这条路后,黄惟明大四下学期便来到课题组开展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研究。不过,最初的新鲜感很快就变成了实验失败时的挫折感与焦虑感,陷入了科研瓶颈。这种困难和他的研究方向有关,实验失败的次数远高于成功的次数,其中一个课题前后开展了三年有余,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颗粒无收。所幸,在郑老师的关心和课题组众多师兄师姐们的疏导下,他的心态及时得到调整,科研工作快速步入正轨。他表示:“平常心是克服这一困难的关键,要合理地把压力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才可能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图片

少数的成功实验——晶态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合成


劳逸结合勇往直前 驰骋球场不负韶华


羽毛球是黄惟明调整节奏,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在羽毛球场上,不仅锻炼了身体、精进了球技,而且结识了一群热爱生活的师友,球场之下有时还能摩擦出学术的火花。在他看来,运动并不与学术科研相冲突,这涉及的时间规划问题本质就是效率问题。课题组其他成员表示,他在实验室时工作效率极高,能保证有效的工作时间。黄惟明说:“在疲倦懈怠、工作较为低效时,我会留出时间充分放松,毕竟以逸待劳的仗要比疲于奔命的仗更加好打”。


图片

羽毛球场上的黄惟明


满腔热枕精于科研 初心不变砥砺前行


未来,黄惟明希望在科研学术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当下稀土团簇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巨大的研究前景以及研究意义,因此他选择在南科大继续深耕这一领域,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他非常珍惜博学多识的郑智平老师、优秀的科研团队、以及学校提供的宝贵科研平台,争取在未来交出一份更加完美的答卷。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