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 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原创成果和技术的诞生地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南科学子在武汉的逆袭! 物理系博士生徐啸在热电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滞留在风暴中心武汉的121名南科大学子,成为母校师生最为惦念、牵挂的人。他们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能不能够正常学习?近日,传来好消息,我校理学院物理系在汉博士生徐啸在何佳清教授的指导下,排除疫情干扰,潜心攻关,在热电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一流材料化学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发表题为“Realizing Improve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Bil3-Doped Sb2Te3(GeTe)17 via Introducing Dual Vacancy Defects”的论文。大疫面前,身处疫情中心,是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在恐惧悲伤中无所事事度过每一天?还是“守其心,抱道行”,努力克服困难,做逆途中的修行者?徐啸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为传递榜样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我们对徐啸进行了专访,听他聊聊这段特殊时期在武汉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自身定位和思考。


微信图片_20200306191033.jpg

徐啸,1991年5月生,湖北武汉人,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级联培博士,研究方向为富GeTe型Sb2Te3(GeTe)n基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师从何佳清教授。目前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学术论文10余篇,包括以第(共)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4篇。申请专利3项,已授权1项。博士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学会“担当”和“扛起”


问:自疫情爆发以来,你在武汉是怎么度过的?心态是否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家人是如何在一起抗疫的?是否可以谈谈疫情期间的生活、工作安排?


徐啸:我们家在武汉蔡甸区城关,类似城乡结合区,因为市里政策,家里人这段时间都不能出门。火神山医院离我们家不远,有一段时间我们得到的各种负面的信息比官方报道的多很多。海量的信息容易引起焦虑,说实话,坐在家里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病毒离自己越来越近,真的让人备受煎熬,非常绝望。开头一段时间,每天醒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着怎么安全地弄到食物。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看,蔡甸区有1000多例确诊,出去采购还比较有风险,所以基本就是有人配送到小区附近,通知到我以后,我就把自己裹严实,小心翼翼地出门,用最快的速度把食材弄回家,然后把所有接触物都扔掉,把取回的东西消毒,鞋子消毒,洗头洗澡洗衣服,这样一次忙活下来,要花2个小时时间。食材和其他生活物资每天要算着用,要不然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就会出问题。我大概一个星期出门一两次吧,现在情况好一点,最近也能弄到一点面粉。

    这次疫情让我成长很多,让我学会了“担当”和“扛起”。印象中,自己有很多年都在外求学,作为学生,总觉得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里的男人,我必须想办法保护家人,让大家都能挺过去,并且作为武汉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也有义务做好自己,和大家一起共度时艰。

    在家学习和工作,我个人觉得和在学校作息差别不大。因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错峰工作”,深夜办公惯了。现在在家就是白天陪儿子玩,或者进阶一下“厨师”这类第二职业,晚上等家人休息了,再整理整理数据,写写论文,总体还算顺利。


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33.jpg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33.jpg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33.jpg

徐啸在武汉家里学习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问:你的亲戚、朋友都还好吗,有没有人感染?对你来说,武汉这个城市意味着什么?作为武汉人,你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吗?


徐啸:感谢关心。目前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都挺健康。但是我认识的人里面也有一些感染和不幸去世的,像之前报道过的蔡甸协和江北医院29岁的医生夏思思。每当听到这类消息,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说实话,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勇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感动着我。

    武汉是我的故乡,我对它的感情一直无法说清楚,可能就像青少年对父母的叛逆或倔强吧。我跟很多人说起过我不太喜欢武汉的气候,冬天冷夏天热,但是不管我在哪里,不管我在做什么,当别人评价我,我都会想起“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几个字,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包括科研工作让更多人知道,这就是武汉人的精神,是武汉的城市精神。遭受疫情并不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问题,党和政府一直在帮助我们,情况肯定会慢慢好转,虽然这次疫情让我们损失很多,但我跟大多数武汉市民的想法是一致的:武汉不会就此倒下,未来,我们的城市会建设得更好。

图片2.png

徐啸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发表题为“Realizing Improve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Bil3-Doped Sb2Te3(GeTe)17 via Introducing Dual Vacancy Defects”的论文



有支持就有力量,有感恩就有收获


问:这篇发表的论文大约耗时多久完成?疫情期间想必是最后的攻坚期,那么你是如何克服研究瓶颈,在尽心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保持定力和心态的?


徐啸:这篇论文从整理数据开始算的话,其实并没有耗费太长时间,只是过程比较戏剧化:一开始投稿就撞上了去年国外的圣诞,耽误了好几周,审稿意见回来的时候刚好是大年三十。不过由于疫情,那时候武汉已经没什么年味儿了,反而没什么干扰,方便我思考和修改论文。当然我们家也很配合市里的抗疫工作,不会随便出门,有时候我工作得比较晚,会跟家人打声招呼,他们也很理解我。所以平时除了我,家里人的作息都很好,家里很安静,能让我安心地工作,孩子也不太吵。

    最让我感动的是何佳清老师和几个师兄给我的支持。从初一到初三,我每天都电话轰炸他们,他们也没有怪我打扰他们过年。虽然大家办公都不方便,他们还是会耐心地指导我改论文,尤其是何老师,对回信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非常专业。这期间除了科研,何老师还非常关心我在武汉的生活。当他得知我家里缺乏防护物资,马上就给我寄来了一箱口罩,这让我非常感动,也增加了我坚持做科研的动力。因为我一直都觉得,不能辜负好意帮助我的人,所以当能感受到有很多人在支撑我渡过难关的时候,我会想把事情做得更漂亮更好。


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25.jpg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25.jpg

物理系为徐啸寄送的防护口罩



维护内心秩序,坚持终身学习


问:前段时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清流哥”成了网红,在你身上我也看到了他的影子,你对他的事迹有何感受?他的故事对你有没有启悟呢?


徐啸:讲真,以付老师的简历不管放到哪都能称作翘楚了吧,我们可能连他的项背都望不到。他在方舱的举动,我个人觉得可以作为读书人的典范吧,我想只有阅历和学识带给他的宁静才能让他对现代医学充满信心,泰然自若。我一直觉得,做好科研的前提是维持内心世界的秩序。终生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是平衡内心秩序最好的办法。付老师身处方舱医院依旧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更坚定了我对终生学习的想法,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跟他一样,有强大平和的内心。


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17.jpg

2019年12月,徐啸在学校实验室做电学性能测试



活在当下,不遑不忧


问:疫情让很多人困在家中,同学们暂时还无法返校,对于居家读书、学习,你有哪些建议?


徐啸:我观察到很多同学都非常焦虑,迫切地想回学校,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不能改变现状,就接受生活的安排。如果人生某一阶段需要你成为玩家,你就要把段位打到王者,如果需要你磨炼厨艺,你就去做出美食,当然,如果以后需要你是个好学生,你就努力考到第一,或者做出成绩。在家里的话,把今天过充实而不是把明天想充实,可能会更快乐一点。


微信图片_20200306191241.jpg

徐啸在家打蛋清学做蛋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徐啸身上,有科研人颠扑不破的学术追求和岁月沉淀,也有逆境中克险求进的坚韧果敢和乐观豁达。他的成果不仅将热电性能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标注了抗疫南科人新的精神坐标。




供稿单位:理学院

通讯员:王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