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 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原创成果和技术的诞生地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精彩南科•2019届毕业生专题报道】张孜晟:在不断地选择和尝试中成长

毕业之际,南方科技大学2015级化学系张孜晟先后收获了纽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世界名校的PhD全奖offer,并获得了UCLA的院长奖学金(只有4人获得),毕业后他将前往UCLA继续深造。在书院湖畔的天台上,伴着袅袅和风,张孜晟分享了大学期间的经历与感悟。


张孜晟在南科大实验室

 

学习与科研 掌握方法很重要

 

张孜晟的GPA在化学系排名第一,但他却并不是特别看重分数和排名。张孜晟表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盲目追求分数,而是十分注重课外学习,通过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前沿知识来打开眼界。


“学习是一种习惯,人很忙的时候反而效率高”,张孜晟在大二时修了三十多学分的课程,进了两个课题组,十分繁忙,但也享受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当学习养成了一种习惯,张孜晟在空余时间也会保持节奏,主动去网上找信息、找书看。“我有个习惯,就是学习这个内容累了就换另一个内容学。通过不同学习内容的转换让大脑休息。”这种切换让他能够做到劳逸结合,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习方法,张孜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不急于弄懂书上的每一个细节,完成每一道习题,而是先把全书内容浏览一遍,掌握脉络结构,在研究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返回特定的章节去细抠和掌握对应的知识。如此一来,省下了阅读不重要细节的时间与精力,又搭建起了学科的整体构架,掌握了重点知识。凭借这种方法,张孜晟涉猎了化学、材料、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


说起学习中的困难,张孜晟也曾面对一个课题束手无策,做了半年之久仍然没有成果。但他没有放弃,冷静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是否足以支撑研究继续开展下去。他特别提到在梁永晔副教授课题组进行科研的经历,梁永晔严谨的态度和厚积薄发的理念,对张孜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让他在之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始终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张孜晟认为,在南科大这样一所研究型大学,对于本科生最重要的是研究态度和专注能力的培养,此外,独立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的能力也很重要。他建议立志科研的同学们要尽早准备完善的科研计划,低年级同学应首先大量阅读文献,了解前沿知识,熟悉科研流程,主动和导师沟通自己想要研究的领域;高年级同学应跟上科技前沿,有选择性地投入。“我订阅了一些专业期刊,就像追小说一样,更新了就先看摘要,觉得感兴趣再去细读。”


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张孜晟的学习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张孜晟在深圳海边 

 

选择与探索 适合自己很重要

 

张孜晟中学时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读书,说起结缘南科大,张孜晟说,读高三时看到学校里张贴了一幅宣传南科大的海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厚的学习资源让他心生向往,在高考志愿中就果断填报了南科大。张孜晟坦言,当初可选择的学校也很多,选定南科大开始还有些忐忑,但来到学校之后这种忐忑就消失了。


“在南科大,老师会给你充分的自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领域,还会热心地给予指导,这个在其它传统高校是很难得的。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和条件,也让我能够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张孜晟说。


在谈到科研方向的选择时,张孜晟说自己换了六个不同的方向,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他在不断地选择和尝试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高中学习和高中竞赛、高中竞赛和大学学习、大学学习和本科科研、本科科研和博士科研,这之间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张孜晟认为必须多体验、多学习、多尝试才知道到底什么更适合自己。他特别提到,不要因为失败而沮丧,也不要因为成绩而迷失:“如果在学习研究中做出些成果,别人有些赞扬,就依顺着别人的看法,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一旦确定选择,就要对自己负责。”


 张孜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边

 

走出南科大 开阔视野很重要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在南科大四年的学习体验,张孜晟认为毫无疑问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南科大“三制三化”培养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孜晟向我们细数了南科大的国际范,全英文授课、教师几乎100%的海外背景、海内外联培、与世界知名大学共建平台等,他觉得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在诺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到访南科大的一次活动中,张孜晟就人工智能在化学上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格拉布斯教授的答疑,也由此让他对计算与化学的交叉有了更多的认识。张孜晟说,“现在一些学者在做自动化工作时让机器用高通量的方式去做,自动化带来的大量数据是人工难以分析的,需要做一些算法分析里面的规律。所以说不管是研究哪个学科,都应该多学一些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知识。”


南科大为学生提供的海外项目很多。大三暑假张孜晟参与了UCLA的科研项目,他是化学系第一个参加这个项目的本科生。“在美国十个星期,唯一的任务就是科研,那种沉浸式的科研强度很大,睡着前和醒来想的都是课题。”对于这段经历,张孜晟印象十分深刻,他的导师是俄罗斯人,组里还有一个日本的访问教授,一个伊朗的博士,一个德国的博士,还有俄罗斯的本科生,背景都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但是都很合得来。“在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我觉得无论研究还是生活都很开心。”


张孜晟还感慨道,南科大国际化的规模和水平一直在扩大和提升,现在学校国际化氛围更加浓郁,未来的学子将享受更多的国际化资源。“比如现在的MIT项目,就让我一直记挂不已。”


采访结束,这个留着爆炸头的男孩让我们对他有了和外表呈现的不一样的印象。张孜晟热爱音乐,喜欢文学,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让他更多了些奔放的气质。大学四年,他广泛学习开拓视野,精深研究探索真知,他认为,真正的坚定并非矢志不移,因为人是在环境中成长和变化的,最重要的是形为心驱,而非心为形役,只有不断调整方向,方能不知疲倦地追逐心中的阳光。

 


文字:张克凡

主图设计: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