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南科大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2024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理学院先进光源科学中心主任杨学明实验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开军实验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东辉、研究员傅碧娜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联合团队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相关成果以“Roaming in highly excited states: The central atom elimin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 decomposition”为题,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化学反应研究的核心是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传统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认为,反应主要沿着最小能量路径进行,反应物通过一个明确的过渡态直接转化为产物。然而,在某些化学反应中,一个原子或者基团可能不会立即从分子中断开,而是在分子附近漫游,最终形成不同的产物。漫游机理呈现的产物末态分布与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呈现的分布完全不同。

漫游反应(Roaming reaction)作为化学中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应机理,在21世纪初被发现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实验和理论对漫游反应机理的解析局限在分子的低电子态和相关的基态产物。由于高能区分子密集的电子激发态势能面,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机理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探测和理论研究的重大挑战。

二氧化硫(SO2)是火山喷发气体中的主要成分,研究团队曾在研究中发现极紫外光解可以直接产生氧气,这一产氧途经被认为有可能是早期地球大氧化事件的重要诱导机制。随后,研究团队对于二氧化硫极紫外产氧的动力学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杨学明、袁开军团队利用大连光源制备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结合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离子成像技术探测了激发态氧气(O2(1Δg))产物的量子态分布。实验发现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附近解离产生的激发态O2产物呈现两种振动量子态分布。张东辉、傅碧娜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高精度的激发态势能面,结合自主开发的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计算,精确重现了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揭示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可以通过漫游反应产生高振动态分布的O2产物,而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只产生低振动态分布的O2产物。实验和理论证明该漫游反应通道贡献了近一半的激发态O2产物。

“过去许多年,由于高亮度、可调谐极紫外光源缺乏,高激发态分子很难制备。”研究人员表示,“二氧化硫分子极紫外光解离产生激发态氧气,也为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二氧化硫高激发态漫游反应的势能面示意图

该工作结合高分辨的实验和高精度的理论研究,展示了首例分子光解离过程中的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表明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漫游反应对传统的化学反应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将促使科学家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更精准地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以往化学反应的理论产生了新的认知,很多传统化学反应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有可能用漫游反应机理得到解释,这将提升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杨学明院士表示,“每一次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扩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储备。”

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合作单位。上述工作得到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等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