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朋辈三人行 |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刘心元团队在烷基胺的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铜催化烷基胺的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反应(Enantioconvergent Cu-catalyzed N-alkylation of aliphatic amines)”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研究助理教授陈继君、博士研究生方家恒和杜炫毅为共同第一作者。本次,我们特邀两位在读博士生——方家恒和杜炫毅分享他们与这篇成果的故事。

这项成果的研究几乎贯穿了两位同学的整个博士生涯,整个过程是艰辛漫长且充满挑战的,四年以来,他们一直默默耕耘,并肩作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两位化学Boys的成长之旅!

640.jpg

杜炫毅(左)和方家恒(右)


三人勤耕耘,四年磨一剑

2019年,陈继君博士开始推动这项课题,次年三月,方家恒和杜炫毅正式加入,三人小分队正式成立,围绕三个研究方向同时推进。杜炫毅说:“在加入这个课题之后,我是充满激情的,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待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因为我们团队坚信这项研究是具有突破性和原创性的。”整个实验阶段,三位作者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每次遇到难题,小分队成员都会及时沟通交流,从实验设计,文献支撑,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经过不断地试错过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方家恒说:“很荣幸作为参与者之一,参与并见证这篇文章从诞生到成功发表的完整历程,这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通过这份工作的磨砺,自己收获了比论文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理解了努力的意义:努力,不一定会变得像别人那样优秀,但是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微信图片_202305060958571.jpg

研究助理教授陈继君(左)、博士生杜炫毅(中)和方家恒(右)

两位同学都聊到:团队上下每个人都十分努力。从课题发现到发表,刘老师平均每三天都会跟团队讨论交流最新实验进展,只要阅读到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刘老师会第一时间找大家讨论学习。甚至在出差期间,当听到与课题相关的讲座,也会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新的灵感。2021年底,陈继君博士因病手术,医生叮嘱他至少要休息静养半个月以上才能工作,但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陈博士出院后不到一周就忍着伤口的病痛出现在实验室,当时还开玩笑地说:“拖后腿了!”然后一个人从出院后一直干到大年三十,还是刘老师撵着他才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

两位同学还笑谈:这几年因疫情缘故,不敢出远门,担心被隔离,耽误课题进度,多数时候都待在学校做实验,而且一直处于一种忙碌充实的状态,几乎很少碰到没有安排实验的时候。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直至文章顺利接收,绷了这么多年的神经才稍微放松下来。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四年,我们的课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精益求精的蜕变。团队上下齐心协力地努力,互相鼓励,让我们啃下了这个领域中这块硬骨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方家恒和杜炫毅最想感谢的人是他们的恩师——刘心元教授,刘老师是带领他们走进有机化学领域的领路人,他对科研纯粹的热爱与努力深深地感染着大家。不仅如此,这篇研究成果,也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方家恒介绍说:“除了刘老师,董哲老师,顾强帅老师给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研究的质量。同时,他们在论文撰写方面也倾注了很多精力,从文章的每个细节,每个词到句都经过了反复琢磨与验证,力求完美。” 

杜炫毅回想这几年的经历,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论文审稿意见第一轮返回来的时候,我们需要补充较多的实验,刘老师紧急调动了一些有经验的师兄们过来协助帮忙,师兄们义无反顾地先把手上的课题放下加入我们,可见我们这个团队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很好地回答了审稿人的问题,得到审稿人和编辑的认可,论文也顺利得以发表。在发表的那一刻,我心里感慨万分。”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将科研成果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精雕细琢,想必这就是科研人的匠心精神。

微信图片_20230506095857.jpg

刘心元教授(左四)、杜炫毅(左一)、方家恒(左二)与课题组同学合影


实验之外

当谈及这四年中,是否有动摇或者懈怠的时候,方家恒说:“曾经也会有很累很难的时候,会动摇,但仔细思考过后,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相信自己如果一直努力往前走,结果应该不会太差;而且坚持这么多年只干一件事,本来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儿!科研本来就是一个探寻未知的过程,没有谁能保证一定成功。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至于论文,就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鱼”, “渔”比“鱼”更重要。” 

杜炫毅也说,“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努力是得到好的结果的前提。在我们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也是这样的,在提出一个很好的想法时,是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大量实验去实现和验证,光光空想是行不通的。”

微信图片_202305060958572.jpg

杜炫毅、方家恒与课题组同学们在篮球场上

除了用心做科研,杜炫毅和方家恒平时比较喜欢打篮球,课题组师兄弟们也会在每周组会结束后,定期相约在球场放松一下;时而也会约上三两好友一起聚餐,互相倾述或是快乐或是烦心的生活种种。

微信图片_202305060958573.jpg

杜炫毅、方家恒与研究生同学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聊到下一步的计划,两位同学充满信心,杜炫毅说,“我们发现了这种很强大的催化模式后,下一步可以利用这种催化模式实现更多之前未实现过的化学,将这类催化模式进行完善推广,甚至可以推向工业化应用。”


写在最后

一篇论文的背后,是一项科学研究的突破,是几个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一本厚厚的故事集,那些故事历历在目,收集了汗水与拼搏,见证了坚持与付出,夹杂着感动的瞬间,充满了感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