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在天清气朗的南科校园里,一场振奋人心的“第一课”在理学院报告厅精彩开讲。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物理系系主任何佳清讲席教授共同为理学院2022级全体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开学第一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由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蓝海主持。
“开学第一课”现场
我的科学人生
杨学明讲“开学第一课”
“无论你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做科研要有追求世界领先的理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求学到做科研,再到研制科研仪器、牵头布局大科学装置,杨学明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科学实践经历,阐述了发现和发展自己研究兴趣的重要性,这也是驱动他不断探索追寻科学前沿的强大动力。围绕人类的进化史,杨学明表示,得益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现代世界的认识,已经到达了一个全所未有的高水平,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实验观测和理论的发展、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都驱动着科学不断前行。他强调,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科技发展、科技实力得到迅猛提升,但仍存在短板和缺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在研究生期间,能够脱离课本、成为真正能够独立工作的研究者,是非常重要的转变,也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
追求创新科学仪器的研发,是杨学明做科学一直坚持的目标,同时,他鼓励同学们去学做科学仪器。他指出,做科研就要追求卓越,要学会寻找和挖掘重要的科学问题,秉持着追根究底的坚持态度,把重要科学问题与科学仪器研制相结合,自主研发,深究细节,做出具有创新型、独特性的科学仪器。他勉励同学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在南科大期间能够以创新的方法和技术解决重要科学问题,实现科研梦想。
在南科大我们如何做科研
何佳清讲“开学第一课”
随后,何佳清带领着同学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精神,勉励学子在南科大期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科研。
围绕求学经历、科研经历和教学经历,何佳清阐述了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三块板”理论:突破“天花板”、不设“挡板”、补齐“短板”。他表示,科研工作者应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了解关注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同学们要找准研究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科学技能与素养,充分利用南科大为同学们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和条件,多与老师、师兄师姐以及团队伙伴交流,不惧失败、正视不完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做有质量、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何佳清以物理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徐啸在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仍坚持科研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的故事为例,激励学子们要勇担科技报国使命。他详细介绍了理学院“党建+业务”的工作亮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向身边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学习,特别是入选了理学院“双优”培育计划的老师和“红砖”工程的同学学习,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生提问
活动现场,不时响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会心的笑声。两位教授亲切与学子交流,并逐一解答学子的疑问,现场气氛热烈。课后,学子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来自数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赵爽表示,听完杨院长的讲课,我意识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渺小,人类的历史和科技革命经历三次重大革命,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技术革命。人类一步步靠科技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为国家之崛起而奋斗。通过何教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到如何做科研、怎么做科研,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量阅读文献厚积薄发,依靠南科大雄厚的平台力量发光发热。
来自物理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风哲表示,杨学明院士的讲话中有一段给我很大的启发,杨院士求学期间曾亲手搭建科研仪器,并因此完全明白了相关原理。我相信搞科研正是这样,只有摸清最基本的知识,并亲手完成一步步的操作,才能做出伟大的成果。何佳清教授的讲话让我明白了一名合格研究生具有的基本素养,这不光是对我读研期间的指导,更是我未来人生道路的准则。
来自化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余成龙表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具备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实验技术,不断追寻真理的脚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更重要的是,要将个人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做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者,成为一名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来自地空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鞠奉江表示,听完学院的“开学第一课”,我感触颇深。杨院士和何教授的科研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地空系的研究生,据我所知,地下的应力、应变的数据对震源物理的研究特别重要,但是目前的仪器和技术无法准确的测量到地下数千米介质的应力和应变,因此对观测手段或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地学仪器也是中国的卡脖子领域,仪器的发展必将带来地震学领域的大变革。在南科大卓越的科研环境下,我们应当潜心学术,追求卓越。身为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志向高远,着眼未来,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来自统计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文博表示,早上我走进空调强劲1142报告厅时,此时的我还不知道内心的科研热情会在十几分钟后被点燃。杨学明院士的求学和科研经历似乎在诉说着一位科研巨人对化学矢志不渝的热爱,而这份热情与坚持谱写了杨院士自己和中国化学新的篇章。而关于如何在南科大做科研,何佳清教授现身说法。幽默风趣的何教授对科研领域清晰而又执着的判断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未来在南科大的求学生涯,希望自己可以在科研氛围浓厚的南科大校园,走好自己的科研第一步。
来自量子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文圣城表示,听完学院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对在南科大开始的科研生活多了许多期待。杨学明院士从人类历史出发,穿插自己的求学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科研的魅力和仪器研发的心路历程,阐述了近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实验仪器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量子院仪器研发组的研究生,杨院士的报告中创新科学仪器四要素让我深受启发,使我明白仪器研发不能只是做出来,还要追求做的有特色有创新。何佳清教授演讲幽默风趣,多次鼓励我们多看文献、多交流、做好实验,写好paper。同时,他还告诫我们做学术要端正,勉励我们做实验要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