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党群园地

2020年“双优培育计划”获奖者李正达:用过硬党性砌就科研进步高梯

【编者按】为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协同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寻找解决发展高层次知识分子党员新路径,理学院党委于2019年推出教研序列教授“双优培育计划”,今年5月,已入选第二批。为展现党性优、业务优的“双优”教研人风采,树立先进的党建、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典范,我们将对五名获奖人进行专访。

 

2017年10月,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2019年8月,李正达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南下至此成为一名助理研究员。短短一年时间,他已经作为学术带头人,参与筹备南科大量子实验室,推进量子网络、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研究。作为一名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青年专家和一名拥有十年党龄的青年党员,他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年“党建+科研”互融双促的精彩故事。


李2.jpg

李正达,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服务性实践中定位青年志向

2009年夏天,李正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物理学专业,入学不久,他便自告奋勇竞选成为班长,包揽了班上大大小小的繁事和杂活,也积极动员和参加各种志愿性、服务性的活动和工作。在他眼里,班级的服务工作并不是一件有给予,无回报的事情,相反,这些工作让他很有满足感和获得感。

大二那年,学院党支部针对盲人特殊人群展开了一次盲人导读活动,由学院学生轮流为其读书,表达关怀,李正达对接的盲人刚好是一位对物理很感兴趣、对物理了解颇深的人。因为时间原因,他只去了两次,每次半天,但在这位盲人身上他看到了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在交谈中他获得了专业知识上的双向学习。当然也是这次党员活动让他进一步看到了志愿性服务的意义,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不久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当时宿舍里第一个入党的人。

读博期间,李正达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学习,当时的研究院还没有成立党支部,学院支部又离得较远很多事务无法完全参与。到2017年4月,研究院终于筹划了自己的党支部,李正达也成功竞选为学生支部第一任书记。谈到当时的心情,他坦言:“我们终于又有了回归组织的感觉。”策划组织活动,带头学习党章、三会一课,李正达乐此不疲,2018年,他所领导的量子中心学生支部获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优秀党支部,去年毕业时,党支部成员也增加了十多位。


参观.jpg

2018年10月,李正达(二排右二)随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学生支部赴陈云纪念馆开展党日活动


“党员”是一道阶梯,是一把指针

2013年9月,李正达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物理学专业开始为期6年的硕博连读,2017年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筹建党支部的时候,他的科研工作正好进入深水区,正在导师陈宇翱教授的指引下攻克十光子纠缠光源的设计和搭建。在被问及党务工作是否干扰或耽误科研工作时,李正达表示:“这两者并不存在矛盾或冲突,沉浸在科研工作里久了,党务工作也可以成为一种调节,能去接触不同的人,想一想不同的事。其实换个角度看,党务工作、政治学习能让人站在更高角度、用更广的视角看问题。就像之前有个漫画画的,人从小学读到博士,所关注的领域会越来越集中于某个点,时间长了思维就会变得固板狭隘。党务生活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其实能让我改变一些逻辑思路,也能更清楚国家和科学界现在的发展全貌,知道自己在专业领域上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所以说,‘党员’这个身份有点像一个阶梯,像一把指针。”


3.jpg


为了平衡党务工作和科学研究,李正达会严格划分好时间,他也从不吝惜时间而顾此失彼,经常“朝九晚二”地在实验室待上十几个小时。2017年1月,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李正达和团队成员终于完成了十光子纠缠光源的测试和搭建,打破了2012年学界的八光子纠缠光源记录,刷新了人类可操控的纠缠光子数目。

 

进步的步子永远不怕小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正达始终以党员先锋意识在科研上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在他看来,自己的知识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习得的,但要站得高就要敢迈出去,要有自己的突破,因此他一直把“拔高”作为自己的关键词。他参与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向量子中继器的两层纠缠交换的实验验证,并参与主导了基于十二光子网络的全光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发现,为实用化量子中继器的实现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他参与的利用传统最优纠缠目击方案分析多节点量子网络的内在纠缠结构的实验研究对评估未来量子网络安全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室.jpg实验室.jpg

实验室.jpg

李正达在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jpg

如今在南科大量子研究院,他也积极作为学术带头人参与筹备量子纠缠网络平台,致力于量子非定域性和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等相关方向研究,这些技术对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李正达看来,科学研究领域是无边无际的,科研突破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自己迈出去的可能只是一小步,但重要的就是去迈出这一步。



采写:王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