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理学院杨英杰、陈晓非在 Science发表关于流星撞击火星研究的评述文章

  • 南科大柳卫平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在nature发文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理学院殷嘉鑫在Nature撰写笼目晶体综述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理学院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与师生分享学术之路

  • Nature发文!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发文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生活

南科大地空系傅磊讲述南极科考之旅:“雪龙2”号上自发组织学术交流会

2020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雪龙2”号船队顺利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顺利完成,南方科技大学首位受邀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傅磊圆满完成地球物理学观测任务随队回国。近日,我们对傅磊进行了访谈,请他分享在南极科考期间的故事。

 傅磊与“雪龙”号

 

问:您是如何加入此次南极考察的?

答:我的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冰雷达方面,而中国极地中心冰川室近几年在南极采集了大量的冰雷达数据,我有幸参与了极地中心相关冰雷达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为这次南极科考成行奠定了基础。


问:此次南极科考和以往的科考有什么不同?

答:此次科考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比较特殊的一次。首先是“双龙探极”,此次科学考察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首赴南极;其次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科考队员的原回程计划被迫调整。我参加的是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4日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局航班返回,后改为乘“雪龙2”号回国,回国时间推迟了2个月。

 

问:您此次南科科考的任务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下您的工作内容。

答:我参加的是固定翼飞机队,基于雪鹰601航空综合科考平台,在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Amery冰架等重点区域开展航空地球物理调查。此外,我们队还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开展地面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面GPR(地质雷达)、大地电磁测量及背景噪声地震学观测。
 


问:您在南极的工作任务有什么样的研究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是我国南极科考的主旋律。认识南极是首要目的。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盖覆盖着。据科学家估计,如果南极冰盖融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50多米。认识南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此外,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非常少。此次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工作对于研究冰盖快速变化、查明地质构造,以及勘探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问:在南极考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和科考队员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

答:在南极进行科考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固定翼飞机队,如果碰到恶劣天气只能等待。有一次,相关仪器放在防风帐篷中,暴风雪突然来袭。为了保障仪器的安全,站区领导派出两辆重型车辆为其遮风挡雪。非常幸运,考察队最终顺利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

印象中南极科考队员面临的科考环境是非常艰苦的,但是当我到达中山站之后才发现,中山站的基础设施太完备了,后勤保障非常扎实,这都归功于国家对南极科考的重视和历次南极科考前辈们的艰苦付出。 
 

问:在南极考察期间,您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或经历?

答:在返程途中,我们自发组织了“雪龙2西北太平洋”首次非官方学术交流会。来自10余家单位的13位队员参加了这个非常特殊的海上学术交流会。会议持续了4天,涵盖海冰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震观测、水下重力测量、西风带浮标等在内的12个报告。


问:此次考察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首先是利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完成了两条测线及历时近2个月的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观测,获得了原始噪声数据,为深入开展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是在南极科考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相互帮助的朋友。当得知国内疫情的时候,大家都鼓励湖北籍队友,相信祖国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

 

 






供稿: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采访:黄惠婧 苗雪宁

通讯员:黄惠婧

编辑:苗雪宁

特别鸣谢傅磊的南极科考同行队员李航对图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