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 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原创成果和技术的诞生地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南科大何川课题组在模块化合成硼手性 BODIPY 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副教授何川课题组研究了高化学选择性和高对映选择性的去对称 Suzuki 偶联反应,并以此为关键步骤实现了一条多取代硼手性 BODIPY 模块化构筑的高效合成路线。相关研究成果以“Modular enantioselective assembly of multi-substituted boron-stereogenic BODIPY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

BODIPY(氟硼二吡咯)是一种由双吡咯螯合形成的 N,N-π- 共轭四配位有机硼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染料,BODIPY 因其具有优异的光物理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易于合成和修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生物成像、光电材料和光催化剂等领域。然而,具有硼中心手性的 BODIPY 化合物迄今为止仅有少量研究,且大部分通过手性拆分获得,催化不对称合成硼手性 BODIPY 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结构多样性受到限制;2)有效的合成方法稀缺;3)由于四配位硼化合物构型的不稳定性,控制其硼中心手性的立体选择性一直是长期存在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开发高效的催化不对称方法以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硼手性 BODIPY,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何川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杂原子(硅、锗、硼、硫等)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2021年,课题组首次通过分子间不对称CuAAC反应,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地实现了硼中心手性化合物的催化不对称合成(J. Am. Chem. Soc. 2021143, 16302)。2023年,课题组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采用碳氢键活化的方法,成功实现了硼手性 BODIPY 的首次不对称催化合成(Nat. Synth20232, 564)。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映选择性模块化构建硼手性 BODIPY 的高效策略(图1)。

图1 模块化对映选择性组装多取代硼手性 BODIPY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研究团队分别对手性 BODIPY 骨架的五个位点进行了底物普适性考察(图2)。在C3位置,各种商业可得的芳基硼酸、苯乙烯基硼酸、苯乙炔基硼酸衍生物、烷基硼酸均能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在C8位置,各种吸电子、给电子的芳环、芳杂环均能兼容。通过三氟硼酸钾盐或者硼氟键的修饰,能够快速获得B4位置官能团化的前手性底物,在该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生成一系列硼手性 C-C-BODIPY 和 C-O-BODIPY。此外,产物3a的C5位还可以进一步后修饰,构建多种官能团取代的结构多样性硼手性 BODIPY。研究团队还对这些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以及手性发光。

图2 底物扩展与后修饰,实现五个位点的模块化组装

该研究工作发展了高化学选择性和高对映选择性的去对称 Suzuki 偶联反应,并以此为关键步骤实现了多取代硼手性 BODIPY 的模块化高效构筑。这些新型硼手性 BODIPY 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并在手性识别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为硼手性 BODIPY 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手性硼化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科大博士研究生任李庆、研究助理占保权。硕士研究生赵佳怡对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助理教授常晓勇在单晶衍射方面提供了指导,硕士研究生冯锐聪在光物理测试方面给予了帮助。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何川为唯一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催化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4-0164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