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发表高熵热电材料研究论文
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
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等在龙格-库塔(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前沿灼见向未来——“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学术报告会在南科大召开
理学院范靖云课题组关于“复数的根本地位”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Science发文!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实现化学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Nature+1!化学系刘心元团队在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理学院林君浩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有关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合成与生长机理的研究成果
南科大刘心元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
理学院刘柳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秘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
南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文 提出耐疲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新策略
理学院刘畅、刘奇航课题组在Nature发表反铁磁材料自旋劈裂行为的研究成果
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成果登上Science
南科大何佳清团队通过捕获的空穴释放和赝纳米结构巧获高性能热电材料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二维全有机钙钛矿晶体,揭示其超低电子剂量有机官能团结构表征
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原创成果和技术的诞生地
5月22日,密歇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教授李洁应邀做客理学院第150期科学大讲堂,以“Habitable Planets through Diamond Windows(钻石中的宜居星球)”为题为我校师生带来精彩讲座。讲座由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景志成主持。
讲座现场
李洁向大家展示了在密歇根州观测到的美丽极光,并指出极光的发生与地磁场的作用密不可分,而地磁场的存在不仅能够为人类、动物导航,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地球不受太阳风以及宇宙射线的侵袭。之后,她向大家介绍了地磁场的形成机制:熔融的金属流体在富铁核内进行有组织的对流,这一过程也称为地球发电机,并讲述了科学家们在研究地球发电机驱动力的来源时经历的两次能源危机,最终认为需要热对流、热化学对流以及氧化物的析出共三种机制才能满足古地磁对于地球磁场存在的记录,即地球的磁场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针对氧化物的析出机制,她进一步展示了他们团队利用金刚石压砧、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实验分析测试手段对极端条件下氧化物在液态铁中的溶解度的相关研究过程。
随后,李洁还对类地行星磁场的现状和历史进行了讲解,针对水星弱磁场之谜,其团队利用多面顶压机模拟了水星核的冷冻过程,通过绘制和研究Fe-S相图发现水星核可能成分对应的液相线会与绝热线相交与两个点并且相交位置处液相线斜率为负,由此产生双雪核现象,即水星核从浅部两个不同深度处开始结晶,而两个雪核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因此解释了水星磁场较弱的现象;关于月球磁场的消逝,她研究认为月核结晶方式由冰心至雪核的转变导致月球磁场难以维持;针对火星磁场的重启,她指出火星后期若结晶形成内核,热对流过程会使火星产生磁场。最后,她表明未来会对行星质量大小对地磁场演化的影响以及地幔演化等方向开展研究。
在问答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类地行星磁场产生原因、驱动地球发电机的其他可能性等方面踊跃提问,李洁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讲座最后,景志成为李洁颁发了理学院科学大讲堂荣誉奖杯。